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9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46篇
内科学   7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30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06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38篇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组好发于老年人群,主要累及颅内小血管,出现各种临床表现的一类综合征,是卒中和 血管性痴呆的常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文章对目前主要的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阐述,为临 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PKC)是一种少见的以发作性运动障碍为主的神经科疾病,现将笔者对11例PKC患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1例患者,男∶女=9∶2,年龄11~27岁,起病6~18岁,病程3个月~17年。有PKC家族史1例,癫家族史1例,自身合并癫(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例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自体和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增加脑梗死周围区域的血管数量[1]。但在脑梗死后,机体自身内皮干细胞是否参与梗死周围区域的新血管形成尚无报道。AC133(又称CD133)是新发现的造血干祖细胞糖蛋白抗原,在已分化的内皮细胞上不表达,在内皮前体细胞表达[2],AC133蛋白和基因是否在大脑缺血脑组织表达以及局部缺血后AC133是否参与血管内皮功能等问题尚无文献提及。本研究将初探大鼠局灶脑缺血后脑组织中AC133抗原和AC133mRNA的表达。1资料1.1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雄性SD大鼠42只,体重250~350g,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卒中沉重的疾病负担日益受到重视,探索和验证卒中防治措施的研究异常活跃。全世界已有与卒中有关的临床试验1500项以上。然而,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大多不能令人满意。在国际上已发表的178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试验中,被试措施对事先设定的主要转归(疗效)指标有效的阳性试验仅有6项,大多数试验的结果为阴性或中性。本期发表的Lees等的文章“未来急性卒中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改善脑血流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证医学将治疗研究证据按质量及可靠程度分为5级。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SR)结果是证明某种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据(金标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特异性治疗的两大策略是改善脑血流和神经保护,相对于神经保护而言,改善脑血流措施(如溶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需要有证据支持的药物来对患者进行治疗.因此,评价何种抗癫(癎)药物具有长期效能和效果的最佳证据,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根据Tracy Glauser为首的工作组制定的治疗指南,摘取主要内容,对目前有循证依据的抗癫(癎)药物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在该指南中没有涉及或者推荐等级不高的药物,并非没有临床疗效,原因包括:(1)某些药物已经具有了长期临床实践的公认疗效,如果将其再进行对照研究,意义不大;(2)某些药物受到临床试验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从而导致对其评价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RNA干扰对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逆转P-糖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现象的影响。方法用短发夹RNA表达载体p-SIREN shuttle质粒转染马桑内酯诱导表达P-糖蛋白的星形胶质细胞,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Mdr1 mRNA的表达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糖蛋白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罗丹明蓄积外排的变化。结果建立表达P-糖蛋白的星形胶质细胞模型,有效地将p-SIREN shuttle质粒转染该细胞模型。转染后实验组细胞Mdr1 mRNA水平被抑制达67.70%,P-糖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P-糖蛋白作用底物罗丹明的细胞外泵出率(23.08%)明显低于对照组(78.35%,P〈0.01)。结论RNA干扰对马桑内酯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Mdr1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逆转多药耐药蛋白的耐药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逐渐用于癫癎患者认知功能的诊断和研究。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为癫癎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受损提供客观的依据,还能够了解认知功能改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现将这些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癫癎患者认知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综述如下。1磁共振成像(MRI)MRI技术可应用于癫癎的临床诊断、手术定位、手术效果评估和认知功能领域的研究。MRI技术用于癫癎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是基于患者在脑组织大体解剖形态的改变,可通过定位和定量两种方法获取脑组织在解剖形态变化的信息及其与认知功能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术后程控经验,提高术后程控水平,改善疗效。方法 对32例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程控,其中单侧植入者6例,双侧26例;年龄40~73岁,在不同刺激器植入中心接受手术,程控时间术后3周至4年之间。程控前均停药10h以上,程控参数调整主要为刺激电极触点、电压、频率、脉宽四项,程控过程中密切观察病员肌张力和震颤等症状改变以及副反应发生情况,作好详细记录,并分别评估患者程控前后药物“关期”和“开期”症状改善情况,部分行UPDRS评分。结果 31例(97%)患者术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刺激电极触点选择中,共29例患者采用单极模式,3例因出现持续、无法耐受的副反应采用双极模式。除1位患者使用循环模式外,其他患者均使用持续刺激模式。刺激电压2.0-4.0V,主要集中于2.8~3-3V,是主要的程控调整参数,电压的高低与病人UPDRS运动评分不具有相关性(P〉0.05)。刺激脉宽60~120μs,刺激频率130~185Hz。药物“关”期,患者UPDRS运动评分,在刺激器打开时,平均18.7分;刺激器关闭时平均47.9分。在刺激器打开情况下,药物“开”期患者症状仍然有进一步缓解.主要表现为步态、全身协调动作方面。合并异动患者6例中,3例适当降低刺激电量,1例提高电压后,异动缓解。结论 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是有效的帕金森病症状控制手段。准确植入刺激电极是术后获得良好症状控制的前提条件,而术后程控是脑深部刺激器置入术后的关键环节.精确的参数调整能够满意控制病人症状。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放射介入技术的发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有了新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目前,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的临床应用、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及血管内治疗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我们既往对此病症的认识与新进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简要介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